2007.7月媽咪寶貝
專題
力抗嬰幼兒夏季3大疾病
腸胃炎、輪狀病毒感染、腸病毒感染


採訪撰文/莊惠旭
採訪諮詢/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陳永綺
    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醫師 黃立民
    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醫師 湯仁彬

躁熱的天氣容易影響寶寶們的食慾,再加上環境清潔及個人衛生習慣沒做好,即容易感染腸胃相關疾病,有鑑於此,本單元將介紹炎夏嬰幼兒最常見的3大疾病:輪狀病毒、腸病毒及腸胃炎,讓您為寶寶做好準備,全力對抗病毒侵襲!

腸胃炎

腸胃炎是夏天最常見的疾病,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可能得到。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,腸胃炎大致可分為「細菌型腸胃炎」及「病毒型腸胃炎」。細菌型腸胃炎主要是細菌感染所造成,細菌類型包括大腸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傷寒桿菌及沙門氏菌等,一旦感染常造成食物中毒,是夏天腸胃炎最為常見的成因。同理,病毒型腸胃炎主要是病毒感染所造成,常見感染病毒如腸病毒、腺病毒、流行性感冒病毒等,這些都可能引起腸胃相關的疾病。

成因:由於食物不潔,誤食所造成。
傳染途徑:糞口傳染。
好發年齡:任何年齡層
好發季節:夏天
症狀: 嘔吐、腹瀉。如果是食物中毒,較會出現嚴重腸絞痛、胃痛及胃痙攣現象。
潛伏期:需視細菌毒性的嚴重程度。若感染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,由於此菌較急性,因此約4個鐘頭就會出現症狀;如果感染的是大腸桿菌,約12個鐘頭到1天會開始出現症狀。
感染病程: 陳永綺指出,腸胃炎如果沒有適度處理,病程會拖很久,至於治療後病程,需視治癒情況。一般來說,如果是特定的細菌感染腸胃炎,不使用抗生素無法緩解症狀,且症狀會持續甚至變得更嚴重;若適時使用抗生素,約2天後情況會得到改善,1星期可痊癒。然而如果是病毒性感染,病程約1個禮拜,但不需使用抗生素即可自癒。


 

治療方式:

細菌性感染:
寶寶發生腸胃炎時,如果3天內情況未獲改善,且還是有發高燒、嘔吐、拉肚子的情形,一定要做大便培養採樣,觀察是否是細菌性感染,然後適時給予抗生素治療,以及時對症下藥。

病毒性感染:
使用支持性療法以緩和症狀,如果寶寶拉、吐嚴重,可補充電解質水。若可自癒即沒問題;如果效果不好,即需就醫做進一步診治,以避免寶寶因拉、吐嚴重造成脫水。

居家照顧:

每天固定在寶寶解完大便時幫他量體重,觀察體重是否有減輕,如果減輕5%即有脫水現象,需留意。
如果寶寶一直沒辦法喝水、不停發燒且腹瀉不停,或不停拉水便,需立即送醫避免有脫水的危險。
如果寶寶已經可以進食,可開始讓他吃粥、白土司、白麵條及白饅頭等清淡的食物。
如果寶寶有拉、吐的情形,還無法進食,可讓他吃不含油的澱粉類食物,如稀飯、蔬菜水(用蔬菜熬煮而成,給寶寶食用時須去除蔬菜,僅留下汁液)。
.喝配方奶的寶寶如果還有拉、吐等情形,應喝無乳醣的奶粉;而母乳寶寶可繼續喝母乳,但份量需比平時少。
維持寶寶臀部皮膚清潔、乾爽,解便後需以溫水清洗。


預防之道:


養成良好衛生習慣,泡牛奶、餵食前及如廁後均需徹底洗手。
食具、奶瓶等器具須徹底清潔及消毒,即使洗完用自然風乾的方式,要用前仍應先用熱水燙過。如果照顧者本身患有腸胃炎,需暫時隔離,避免接觸寶寶。

何謂支持性療法?

所謂「支持性療法」指的是針對疾病所出現的症狀加以治療,例如如果出現脫水現象,施以注射點滴的方式以補充電解質,然而此治療方式無法根治疾病,因此許多目前醫界尚無法使用有效療方的疾病大多採用此方式。

 

輪狀病毒感染

輪狀病毒為一種雙股RNA病毒,在電子顯微鏡下呈輪子狀,因此稱為輪狀病毒。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率的病毒,感染與流行狀況非常普遍。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醫師黃立民表示,據估計,台灣每年約有16?54萬人因感染輪狀病毒而就診,且約有3千~1萬人因輪狀病毒腸胃炎而住院醫治,其中,小兒腸胃炎住院病例中,又以輪狀病毒為主因。而輪狀病毒之所以難纏的原因在於它只需10顆病毒即能產生感染,而且傳染率非常高,寶寶即使感染過1次,仍有可能再被傳染。

傳染途徑:經由糞口接觸而傳染。
好發年齡:5歲以下嬰幼兒
好發季節:高峰期在每年11月到隔年3月,傳統上常好發於冬季,然而近20年亦常見於夏天。
症狀:輪狀病毒會引起急性腸胃炎,雖不會致死,但發病率高。感染後大多數會出現腸胃不適的症狀,會發高燒,有上吐下瀉情形,腹瀉次數甚至一天高達20~30次,且會持續一個禮拜,情況嚴重者容易導致脫水、休克、抽搐,因此在衛生環境及醫療照顧差的落後地區,寶寶容易因嚴重脫水、缺乏電解質致死。此外,輪狀病毒感染後會產生繼發性細菌感染,如沙門氏菌。病毒也可能侵犯身體其他部位如肝臟、脾臟或腦部。若影響到腦部,會引起腦炎及抽筋。

聽聽醫師解說

如何區別輪狀病毒感染與腸胃炎?


輪狀病毒腸胃炎與一般腸胃炎症狀相仿,常讓照顧者分辨不清,一般來說,感染輪狀病毒有以下明顯症狀可與腸胃炎區分:

吐得明顯。
發高燒。
腹瀉不會有黏液。
腹瀉少有鮮血出現。
大便像水便。
潛伏期: 2~4天,最久可以到一個禮拜。
感染病程:吐、拉情況1~2天,同時前3~4天也會發高燒,症狀持續1~2個星期。
治療方式:以支持性療法止吐及止瀉,給予足夠水分補充電解質。

居家照顧:


有些家長看到孩子一吃、喝就又吐又拉,會不敢餵食,如此反而容易讓寶寶沒體力,應適度補充水份及少量餵食。
如果寶寶真的一點水都喝不進去,看起來已經病厭厭、皮膚皺皺的,可能有脫水情形,就要去醫院打點滴,補充電解質。

預防之道:


勤洗手,注意環境及飲食健康。
處理完病童排泄物後,一定要用肥皂洗手消毒。
一旦感染時,應遠離家中其他幼兒,且在家休息不要外出。
若玩具與感染過輪狀病毒的寶寶接觸過,一定要清洗、消毒才能再讓其他寶寶玩。
目前已有輪狀病毒疫苗上市,藉由疫苗可提高保護力,如果支付疫苗費用在您的能力範圍內,建議讓寶寶接種。



聽聽醫師解說:

關於輪狀病毒疫苗


屬於口服減毒活疫苗,需自費,目前衛生署已核准的輪狀病毒疫苗有2種,口服劑數與藥廠出廠產品不同有所差異。2劑口服疫苗,可於寶寶2、4個月大時接種,約需5,000元;另一種3劑口服疫苗,可於寶寶2、4、6個月大時接種,全部療程接種完約需6,000元。

腸病毒感染

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醫師湯仁彬表示,腸病毒感染遍佈全世界,在溫帶地區,主要發生在夏季、秋初,亦稱為夏季感冒或夏季病毒。在熱帶地區無明顯的區,整年均可以發生。這是一種嬰幼兒常見的發燒性疾病,為一群病毒的總稱,此病毒共有六十八種,可分為小兒麻痺病毒(3種)和非小兒麻痺病毒,其中非小兒麻痺病毒又細分為A型克沙奇病毒(23種)、B型克沙奇病毒(6種)、包括柯沙奇A(23種)、B病毒6種、伊可病毒32種、腸病毒68型至71型(4種),此病毒在溫暖天氣下非常活潑,以人類為唯一宿主,感染常發生於游泳池、公共浴池及衛生環境污染的地方。腸病毒感染的病童預後大部份情況良好,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,只有少部份造成神經系統和心臟感染的病童,才會留下後遺症,甚至造成死亡。

傳染途徑:經由糞口接觸而傳染,但是亦可藉口對口路徑傳染,即呼吸道飛沫傳染。腸病毒進入人體後,會在口咽腔以及腸道內複製,再到臨近的淋巴結繁殖,經由血液傳染至全身各種器官,包括心臟、中樞神經系統、肝臟、呼吸道以及皮膚和黏膜等。

好發年齡:6歲以下嬰幼兒

好發季節:主要的流行季節是在夏、秋二季,但台灣位於亞熱帶,因此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的可能。

症狀:常見的症狀是發燒,平均持續約3天。湯仁彬表示,一般來說,腸病毒各型多侵犯腦膜、運動神經以及腦細胞,造成無菌性腦膜炎、麻痺現象以及腦炎,此外柯沙奇A型比較喜歡侵犯皮膚以及黏膜;柯沙奇B 型病毒則會引起許多器官的病變(例如心臟、肋膜、肺臟以及肝臟)。不過腸病毒感染也會因感染的病毒種類不同,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樣,所以可以引起各式各樣的症狀,輕者像是一些感冒症狀、咽唊炎、口腔潰瘍等上呼吸道疾病;或皮膚出現疹子或水泡;還可能有噁心、嘔吐和拉肚子等的腸胃道症狀;重者會出現腦炎、肺炎、肝炎、心肌炎、胰臟炎甚至造成死亡。因此,腸病毒可有不同的表徵,出現不同症狀。

潛伏期:約1~5天。

感染病程:如侵犯到腦膜或心肌約7~10日,病毒在口咽部停留則約5~7日,在腸道中排出可經6~8週。

治療方式:症狀性的支持療法。

居家照顧:


感染期間盡可能在家休息,不要外出,避免傳染他人。
腸病毒在腸道中可存在6?8週,故須小心處理病患的排泄物及分泌物,且處理完畢應立即洗手。
患兒應避免與孕婦、新生兒及其他小孩接觸,且應儘速就醫。
患兒必須戴上口罩,避免感染他人或受他人感染。

預防之道:


增強免疫力,注意營養、均衡飲食及運動。一旦發現有發燒症狀,需留意並觀察孩子情形。
維持住家環境衛生。
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。
流行時期應避免涉足公共場所,盡可能在家活動。

聽聽醫師解說:

如何知道感染腸病毒?


湯仁彬指出,腸病毒的診斷包括臨床及實驗室檢驗,才能確定是由何種腸病毒引起,如果您的寶寶感染的只是單純性手足口症,其臨床症狀較輕微,有發燒、手掌及腳掌會出現紅疹、水泡、口腔潰瘍等,幾天內可自行恢復,照顧者不必太過擔心。如果在感染期間,出現皮疹、口腔潰瘍、口腔發炎、流口水、發燒、手腳冰冷、冒冷汗、有嗜睡、意識不清、煩燥不安、無故被驚嚇、肢體麻痺、抽搐、頭痛、嘔吐、呼吸困難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等不正常現象,應懷疑是腸病毒,並儘速帶寶寶就醫診治。此外,如果有嚴重咳嗽、心跳很快、臉色蒼白、呼吸急促或困難的情況要特別當心,因可能是心肌炎、肺水腫、腦炎或腦壓高的表現,可致命或發生後遺症,也應儘速就醫。

(詳文請見2007年七月號媽咪寶貝雜誌)

 

資料來源:醫學新知識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ki867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